欢迎访问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

站内搜索: >> 旧版主页    >> 学校主页


天津科技大学“十一五”本科专业建设规划

 

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落实好06年教学工作会议所提出的本科教学“六五○”质量工程,建设好50个本科专业,实现我校多科性、国际化、开放型高水平科技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特制定“十一五”本科专业建设规划。

一、本科专业现状

(一)我校现有本科专业

机械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工业设计;工业工程。

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轻化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

工程与工艺。

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制药工程。

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技术。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科学;海洋技术;环境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

包装与印刷工程学院:包装工程;物流工程;印刷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

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动画;服装设计与工程。

经济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

外国语学院:英语;日语。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

理学院:应用化学;材料化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法政学院:法学;行政管理。

(二)专业结构比例

目前我校共有本科专业46个,含工、文、理、经、管、法6个学科门类:工科25个专业占全部专业总数的54%;理科8个专业占全部专业总数的17%;经济与管理5个专业占全部专业总数的11%;文科6个专业占全部专业总数的13%。法学2个专业占全部专业总数的4%2000年后批准新建专业27个占全部专业总数的58%

二、本科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以专业建设工作推动学院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使我校本科专业建设工作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50个左右本科专业建设基本规划

(一)基本规划

“十一五”期间在本科专业建设中,既要全面建设,合理布局,科学配置教育资源,保持各学科内专业的历史延续性和结构的整体性,又要明确传统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发展方向,使专业建设与学科强势有机结合、协调发展;要加强新办专业的建设和评估,提高新办专业的教学质量。发挥工、文、理、经、管、法多学科优势,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多样化的教育教学体制;建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实现科学管理。通过改革与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实践型人才,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根据我校工学学科为主的特征和本科专业的现状,本着突出重点、挖掘潜力、集中优势地建设好50个本科专业的总体思路,把本科专业分为传统优势专业、传统专业和新办专业三个层次进行规划建设。

(二)结构布局和建设目标

1.提升传统优势专业

我校有着“大轻工”传统,在生物工程、轻化工程、食品科学等方面体现出传统优势,其相关专业建设应依托重点学科优势,不断创新;在完成本科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加强实验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初步能力。在23个专业中,可适当设置选修模块,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尽早接触本专业研究生所需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提升传统优势专业,“十一五”期间,把我校的传统优势专业逐步建设成学术水平高、科研实力强、创新意识好,能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全国名列前茅、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优势专业。

2.整合创新传统专业

我校的轻化、材料、机电等大类专业既是学校的传统又是学校的中坚,承载着本科教学的主体。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盐化工)、工业设计、自动化、包装工程等传统专业,有着丰富的办学经验、合理的师资队伍,得天独厚的实习基地和就业领域。传统专业应勇于创新,进一步强化实习基地建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有别于其它专业。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大学科、大专业的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及通识教育平台,优化专业学习内容,突出专业优势。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倡跨学科、跨专业的辅修专业、辅修学位的学习,形成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力争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要优于同类学校、相同专业的学生,充分体现我校的传统和特色,形成传统的专业群,成为食品加工、发酵、造纸、盐化工和化工材料、轻工机械、印刷包装等领域创新型、实践型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创新基地。

3.重点建好新办专业

2000以来我校依托工科背景及传统优势申报并新办专业27个,除传统的工科外,又外延到经、管、文、理、法等学科,实现了我校的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建设新办专业,投入专项资金,使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等满足教学基本要求。新办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道路,要根据天津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发挥我校多学科、多层次的优势,注重“工艺(文)”、“文理”、“理工”、“工管”、“工经”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充分利用我校多年积淀的办学历史和经验促进新办专业稳步发展。在新办专业中,要规范本科教学内容,强化本科教学质量,部分专业中要加强专业技术和技能培养,使学生具备就业本领和创业意识。新办专业要立足天津,面向全国,培养具有知识面宽、就业能力强、有责任心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 “十一五”乃至更长时间的建设,逐步形成专业特色,成为滨海新区的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社会服务基地,适应滨海新区建设和北方经济中心建设的社会需求。

四、本科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师资队伍

通过专业建设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加强名师建设和青年导师制的建设,强化中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和实践中的基本功训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知识更新教育,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教授或副教授要主动承担本科教学工作,每年至少要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新办专业要配齐专任教师,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50%。

(二)培养方案

按照专业建设的“传统优势专业、传统专业和新办专业”三个层次的培养要求,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和生源多样化特点,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教学大纲、培养计划能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提高以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培养。依据自身的发展定位和特色,着眼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研究探索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培养目标和创新育人的教学模式。

(三)课程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以提高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为中心,以课程体系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为重点,以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为动力,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为依托,全面提升课程内在质量,构建特色鲜明、实力显著,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体系。使我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打造一批能标志我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精品课程、名师课程;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生物、食品、信息、法律等类的专业,双语授课课程比例≥10%,使我校更多课程具有国内一流水准和较高的国际化程度。

(四)教材及多媒体课件

各专业要重视教材建设,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各门课程所用教材可以是自编出版的优秀教材,也可以是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鼓励建设应用多种媒体技术的立体化教材;鼓励和支持传统优势专业和传统专业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编写体现我校优势与特色的教材及多媒体课件。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不低于15%。

(五)教学改革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调整设置学科专业,加强新办专业的建设和管理,把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更新专业教学内容,把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有机结合,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改进教学方法,推进讨论式、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教师吸收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并将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学校在“十一五”期间通过教学改革立项制度,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探索和优质教学资源开发。

(六)实践教学基地

每个专业要建好专业实验室(理工科)或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各类功能的教学实验室配备完善,设备先进,能对学生全面开放,利用率高,在人才培养中能发挥较好作用。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80我校每个本科专业应建有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2-3个,从中遴选示范型教学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滨海新区的有利条件,积极探讨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培养计划制定、实习基地建设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途径和方式,建立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五、本科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专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本科专业建设是我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决定我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体现着我校的办学实力与办学水平。学校要高度重视专业建设,把专业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来抓,将专业建设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范围,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投入,充分合理地挖掘和利用我校的教育资源,依托学科优势,搞好本科专业的建设和改革。

(二)设立专业建设专项经费 提供物质保障

在“十一五”期间,学校要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每年将设立专业建设专项经费,用于本科专业的建设。确保各专业建设和重点建设学科、专业及项目配套经费的及时到位。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力争获得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尽可能提高学科专业建设经费占学校总支出的比重。

(三)建立专业建设信息反馈和教学质量控制体系

校院两级应认真做好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工作及有关信息反馈工作,根据用人单位的反映及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及时研究和改进专业建设工作,优化专业结构设置。

建立明确具体的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相关人员的工作规范,切实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评教、督导听课等一系列质量监控活动,加强全方位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

(四)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

校学术委员会负责学校的专业建设,主要任务是制定全校专业建设规划,审议专业布局的调整、传统专业的改造、新专业的设置等,指导各学院的专业建设。各学院学术委员会负责规划和领导本院的专业建设,组织专业建设的自查自评,具体实施传统专业的改造和专业建设的各项任务。

(五)评估与验收

1.每年上半年组织有关专家对各专业特别是新专业建设的情况进行评估与验收,对评估优秀的专业给一定的奖励;对评估不合格的专业,限期整改,对办学质量差、学生不满意的专业,缩减招生规模,直到停止招生。

各学院组织所辖专业教研室按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司[2004]21号)的有关指标体系和《天津科技大学院级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方案》的要求做好本科专业的建设规划,合理确定专业层次,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2.作为阶段性目标,新办本科专业,07年建设重点要在师资建设、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方面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确保08年新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3.结合本科教学“六五○”质量工程,完善06级专业培养计划,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4.各学科专业尤其是传统优势专业和传统专业,通过 “十一五”期间的建设,办学质量和水平要明显提高,特色鲜明,打造出品牌专业。

“十一五”期间,将严格控制申报新专业,将本科教育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化,下大力量加强本科专业建设,提高本科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早日实现多科性、国际化、开放型高水平科技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

 

 

 

 

 

 

 

附件